其他

汤敏: “第三只眼”如何看中国| 借道

2018-02-02 汤敏 社会创业家

有爱  更要有能力 | 社会创业家 


近年来,“大趋势”系列作者奈斯比特夫妇游遍了中国,只为近距离观察这个对世界发展趋势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正在经历的改革开放。最近,近九十岁的奈斯比特夫妇又写了一本《掌控大趋势》,在书中指出:“中国已经从全球的边缘地带跨入到全球治理的核心角色。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应邀为本书作序,自我感知与自信心的变化一带一路创造了新的经济范式两个方面,分析了奈斯比特夫妇如何用“第三只慧眼”看中国。


人民日报1月9日发表了这篇序文。



严格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多少都读过奈斯比特夫妇的“趋势”系列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引起中国人注意的《大趋势》,到1996年的《亚洲大趋势》,再到2010年的《中国大趋势》,及近期与《掌控大趋势》一书一同面世的《定见未来: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奈斯比特夫妇已单独写作或合著9部“趋势”作品。


虽然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情况,至少在中国人的书架上可能会有一本或数本奈斯比特夫妇的“大趋势”系列著作,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未来新趋势的核心是什么?奈斯比特夫妇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未来几十年里,单一的大趋势将转变成系统的、整体的、全球性的变革,不管是在政治意义上、经济意义上、社会意义上还是规则或程序上。而且,所有这些变革的速度也将会加快。


世界的发展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今天,全球化过程已经从以西方为中心跨越到多中心。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曾经被宣称是“历史的终结”,但之后的历史演变成“全球大变局”。美国经过风光一时的独霸全球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元气大伤。



在书中,奈斯比特夫妇不无感慨地说,美国正在从最伟大到伟大的转变中。“这不是美国人民的发展潜力出了问题,而是源于美国政治体制束缚下美国政治人物的极端、无能和固执。”而在欧洲大陆,奈斯比特夫妇认为:“欧洲更有可能成为吸引富有的美国人和亚洲人前来参观的历史主题公园,而不是它自己展望的美好前景——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


当然,我们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是奈斯比特夫妇是如何用他们的“第三只眼”看中国的。在过去几十年里,奈斯比特夫妇游遍中国大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大趋势”系列著作在中国影响很大,他们经常受到各方盛情邀请;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想距离观察这个对世界发展趋势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正在经历的改革开放。



有意思的是,奈斯比特夫妇并不只是到中国来参加几次研讨会,或者在大学里做几场讲座就回去了,而是深入到很多中国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与各类中国人交朋友,以此来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他们那犀利的“第三只慧眼”确实看到了许多走马观花的外国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也看到了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而没有给予关注的现象。



自我感知与自信心的变化



奈斯比特夫妇在书中多次提到中国的自我感知与自信心发生了变化,以及随之改变的对西方世界的看法。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西方世界体系的孱弱不堪显露无遗……而中国却能轻松驾驭这场危机,继续引领GDP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从全球的边缘地带跨入到全球治理的核心角色。”


2016年的G20峰会是中国获得全球新地位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奈斯比特夫妇写道:“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中国承担的角色,但中国代表的是我们之前所称的全球南环经济带国家的利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证实了中国这种自我感知的变化。”


奈斯比特夫妇认为,对中国来说,郑和就是中国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的一个符号。郑和带去瓷器和丝绸,而不是杀戮、掠夺和殖民主义。他们引用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所说的一句名言。

当时有听众问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是否担心中国会掌控马来西亚,他笑着回答:“在马来西亚,我们与中国做贸易已经有2000多年了。他们从来就没有掌控过我们。不过,有一天,三艘葡萄牙的航船出现在了马六甲海峡沿岸,你们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三个月后,我们成了一块殖民地。”



因为中国支持反对种族隔离,而非洲也开始远离西方国家,跨出寻求新的、更平等的联盟关系的一步,奈斯比特夫妇认为这是中非关系不断加强发展的基调,他们对比了西方政治领导人和非洲当事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了中国扮演的真实角色。


希拉里·克林顿把当前中国对非洲的“宝船之旅”同西方的历史联系起来。她在2011年访问赞比亚期间,对中国进行了猛烈抨击:“我们目睹了殖民时代的到来,它轻轻松松闯进来,挖走了天然资源,贿赂完领导人,然后扬长而去。”



经济学家、《赢者通吃:中国的资源之争,这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一书作者丹比萨·莫约却提出不同的看法。2012年6月29日,她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并不是新型帝国主义,而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大的希望。在2015年,中非贸易额从2014年的2200亿美元跃升到约3000亿美元,增长了差不多30%。而且,习近平主席还宣布中国将为非洲培训20万名职业技术人才,并帮助非洲国家提升教育水平。到2040年,每年将会有1000万名非洲青年融入劳动力市场。


“为了更好地掌控日益增长的青年失业率所带来的危险,非洲迫切希望提振经济发展。任何投资,不论是私有还是国有企业的投资,以及任何对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鼓励措施,都有助于非洲的经济稳定。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国家,这类投资有助于解决向其他大洲(尤其是欧洲)移民的那些棘手问题。”奈斯比特夫妇写道。



一带一路创造了新的经济范式



奈斯比特夫妇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众不同的地方,并用以解释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动能。


“它涉及围绕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思想共识,以及更高层面的共识进化:包括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共识,还意味着互不干扰、非结盟,没有任何的西方主导势力,寻求的是发展经验的交流,而不是把一种发展模式强加在另一种发展模式之上。”


“而且它还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新挑战,因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是智慧的基础设施,是注重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基础设施必须要明白,日常用水和食物系统必须要和环境整合在一起,必须意识到高速的产业增长并不等于健康的经济发展。所有的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就等于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范式,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基本框架。



奈斯比特夫妇眼中的中国是历史长河中的中国。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数据表明,在过去2000年的世界历史中,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直到19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还位居世界第二。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又不断赶超,到2010年重回世界第二的位置。


各种预测都显示,再用不到20年时间,中国的GDP很可能重回世界第一。但从另一角度看,国“大”而不“强”,还是要挨打的。1840年,当我们还是“世界第一”时就被几艘英国炮舰轰开了大门。历史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最重要任务。



最近,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用了中英文两种语言“中国赢了”(China Won)为标题。内中一文《中国经济是如何做好赢得未来的准备的》,对美国现状“爱之深、痛之切”之情,跃然纸上。这篇文章从国内安全、经济管控、就业提供、科技进步,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等5个方面进行了中美对比,认为中国都“赢”了,美国屈居第二。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国际上交替出现的对中国的“骂杀”和“捧杀”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坚定地走我们自己的路。


《掌控大趋势》一书中,对中美双方都有很深了解的奈斯比特夫妇提醒说:“从以西方为中心到一个多中心世界的转变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在21世纪上半叶,我们将一直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如任何巨变一样,这次转变也将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外部条件的过程。欧洲一直以全球的道德权威而自居。美国把自己看作受到上帝眷顾的国家,而且它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是绝不愿意退避一边,让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自由通行的。请一定不要低估这场巨变的能量。”

  

特别是最后这一句话,分量很重,寓意颇深,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作者:国务院参事 汤敏)



有爱,更要有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